欢迎您访问qy球友会(大中华区)官方网站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20-123456789
  • 产品
  • 文章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官网登录

【携程】“考古上海”展:考古人与观众对话

来源:qy球友会(大中华区)官方网站  更新时间:2024-10-15 18:27:30


  记者 简工博

  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考古上海考古馆,迎面而来的展考数字互动装置让人眼前一亮:巨大屏幕上星星点点的亮光连缀成上海地图的形状,每当观众走过,古人观众这些亮点便随人而动。对话

  “上海的考古上海历史是由每一个在上海居住过、工作过、展考携程生活过、古人观众旅行过的对话人创造的。”考古馆工作人员说,考古上海每当观众走进展厅,展考就在序厅上海历史的古人观众时空中带走一块时光的碎片。

  国庆假期,对话上海博物馆迎来全国各地超22万人次观众。考古上海随着今年上博东馆开放而全新推出的展考考古馆,在社交媒体上和那些热门展览和展厅一样被观众频繁提起,古人观众年轻人视其为“宝藏”“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不少人推荐“开门先冲考古馆”。

  考古馆内举办的“考古上海”展,年轻观众多,夸克外国游客多。上海的经济活力有目共睹,但它同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文化之城。“考古上海”展以考古视角构建上海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绵延6000多年的历史轴线,探寻这座城市的生命历程和世相更迭,也启迪当代观众从上海绵延不断的文脉中汲取奋斗当下、走向未来的力量。

  随手一拍即大片,还有“彩蛋”

  说起推荐上博东馆考古馆的理由,社交媒体上不少答案简单明了:“美”“好看”“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出片”是如今不少年轻人出门的动力。展厅中间是不少网友推荐的“必拍机位”:2010年出土于青浦福泉山遗址的良渚文化象牙权杖,曾在上博“何以中国”系列大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上惊艳观众。文物原件平置放于展台上,1∶1复制品立起还原使用时情景。两件展品构成椭圆线条,正好将后面一组玉璧、玉钺框入其中。汽车之家

  玉琮与玉璧代表宗教神权,玉钺与权杖则象征杀伐之权——后面一组文物与象牙权杖一同出土,这张照片背后很可能是昔日某位古国之王。

  考古馆为观众埋下的“彩蛋”,通过极具艺术感的拍摄角度被观众捕捉到了。

  另一处“必拍机位”是1977年于奉贤四团镇出土的宋代瓷器展柜。铺满一整面墙的瓷碗在不少观众眼中已是艺术品,从侧面观看时,玻璃会反射出整个展柜的倒影,形成对称空间。

  “博物馆的陈列像艺术品一样美,让人更愿意了解背后的知识与历史。现在的观众对展陈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庆假期后错峰前往的观众秦先生去过全世界很多博物馆,“考古馆许多细节让参观过程变得更有探索欲和沉浸感。”

  例如,在介绍上海地区史前经济与生活的区域,展柜里放着先民饮食的陶具,以小朋友的视角却会发现展柜下还有展柜,石犁、陶器碎片、鼎足,后方是新犁过的土地、生长中的水稻、收割下的稻穗——史前上海耕稻织葛、渔猎畜养的生活情景再现。而在展示上海古代“巷陌之间”生活时,展厅地面设计成瓦片堆叠、青砖交错。

  工作人员介绍,展厅设计灵活化用了考古元素。 下转 4版(上接第1版)“如展厅采取了30度偏轴设计,源自考古探方。展厅由此形成了曲尺形、矩形和方形三个不同的考古空间,对应三个展览板块。”根据“文明之光”“江海通津”“海上繁华”三大主题,考古馆用黄色、水蓝色和紫色构建三个主题空间,对应“一道光”“一江水”“一座城”。

  展陈设计暗线穿插于明线中

  在新石器时代一众简洁的陶器之中,1966年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双重镂空花瓣足陶壶与众不同:其口沿与圈足皆呈花瓣形,器身外层刻镂出圆圈和三角纹,与足部镂孔呼应。

  不过有博物馆“新手”发出疑问:镂空的壶还怎么装水?考古馆展柜外延展台屏幕上播出的动画解答了这一疑问:镂空花纹内还有一层,使用并不受影响。动画还将陶壶花纹连贯展示,这些细节说明崧泽先民在追求器物实用功能时,已开始审美与艺术创作。

  “‘考古上海’的文物均是出土文物,信息载量丰富,无奈展柜装不下其所载的历史信息。”为此“考古上海”展特意绘制了20个文物解读短片,观众可以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纹饰、功能、类型学演变、背景关联等。

  “考古上海”的设计思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明一暗,相互交织:明线是展现上海历史,暗线是普及何为考古学。

  “我们从考古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以片段式讲述方式来切入,截取上海历史文化的三个高峰阶段,展现上海历史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节点,即以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为代表的上海史前文明发展面貌——‘古国’,以1000年前唐宋元时期上海作为重要港口所体现的经济发展——‘古港’,以500年前明清时期上海市镇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古城’,构成陈列的主题。这样的主题能够从考古研究的视角体现上海的地域特点,是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最能体现上海的。”

  而暗线则穿插于明线中:“文明之光”展现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与应用,说明了史前考古溯源和“补史”的职能;“江海通津”展现的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说明了历史考古考据和“证史”的作用;“海上繁华”展现的是城市考古与城市历史交织,体现的是“透物见人”的考古学研究的目的。“所以‘考古上海’的展陈语言不是历史陈述的方式,而是以一个考古工作者的角度来进行。”

  “上海从何而来?上海如何成为今天的上海?上海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质?”在上博工作人员看来,“考古上海”是考古人与观众的对话,“希望观众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如果观众能有些许知识上的收获、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激励,对这片土地增添一分热爱,对我们的文化增加一分自信,那我们的初衷就实现了。”

  “时光碎片”沉淀指引未来

  陆家嘴跟陆姓有关吗?答案能在“考古上海”展里找到。

  一组精美的金镶玉头饰箍件,于1969年出土于陆家嘴轮渡东南陆深家族墓地。陆姓自东汉三国时期就是江南望族,至明初其中一支迁往浦东,陆家嘴由此得名。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陆深是这支陆氏的后人。上海筑城时,陆深夫人梅氏出资建小东门及门外跨方浜的万云桥,小东门因此又称“夫人门”。这组头饰箍件,见证了陆家嘴的来源,也见证了上海女子的眼界与胸襟。

  不只是陆家嘴与陆氏家族。“上海城与顾氏家族”“豫园与潘氏家族”——如今陆家嘴、豫园等城市地标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光影重叠。“上海这座城市因为这些历史上具体的人而变得可亲可近。”“80后”观众许瑞看着顾从礼家族墓葬中出土的首饰、玉器、铜镜等精美文物,阅读顾从礼“捐粟四千石”,组织修筑上海城墙抵御倭寇的历史,回想起1993年自己上小学时惊闻“打浦桥挖出古墓”时的震撼,以及后来经过老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展出顾从礼夫妇遗体时埋头不敢看的“童年阴影”……不同时空的城市记忆,此刻奇妙地串联在一起,“比起宏观的历史,这样的展陈更有人情味”。

  有“人情味”才能平视古人,体味先人的性格形成、城市风貌的形塑。在上博工作人员眼中,“考古上海”指归是乡土、城市与人,是古今相通的人性。

  当观展结束走进尾厅,入场时扬起的那片“时光碎片”,会在此处缓缓沉淀。“这象征观众融入上海的历史之中,上海的历史有你的贡献。”随着到馆观众的增加,数字装置上的上海、中国乃至地球将被逐渐点亮,“历史指引未来,考古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关文章